辛向党
解放战争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察冀野战军曾办过一所有名的育英学校,由于这所学校的特殊性,被人们亲切称为“马背上的学校”。 1947年10月,原晋察冀部队组建晋察冀野战军。司令员杨德志,政委罗瑞卿,参谋长耿飚为免除部队后顾之忧,为了革命后代和烈士遗孤的健康成长,野战军党委决定建立一所完全寄宿制的军队干部子弟学校。地址选在野战军后方留守处——河北省晋县(现晋州市)李家庄村。
党支部书记李福强(左五)和育英学子们在一起
1948年2月,由曹正之任校长,李佩卿(上将方国华夫人)任副校长,郝治平(大将罗瑞卿夫人)任教导主任。接到任务后,李佩卿一行六人,提着一个小木箱,带着300元边区币开办费和一枚“晋察冀野战军干部子弟学校”的公章,来到了晋县李家庄。李家庄村的乡亲们积极帮着建校舍、修水井,1948年4月4日,学校正式成立,设有幼儿部和小学部。
1948年8月,曹正之调回部队,李佩卿为校长。 1949年初,李佩卿校长在石家庄见到了兵团政委罗瑞卿和康克清同志,罗瑞卿向康克清介绍说:“他们的学校办得很不错,我的孩子在校一年没有闹病,学了一年就能给我写一百多字的信。”康克清听了很高兴,要求学校总结办学经验,上报推广。部队很多同志都把孩子送到学校,一些非部队子女也到学校就读。如冼星海、艾青等人的孩子。
1948年10月下旬,国民党傅作义的部队从保定出发,企图偷袭我平山县西柏坡党中央驻地和晋县育英学校。当先头部队行进到定县时,学校奉命连夜转移,在转移途中遭到敌机盘旋扫射,学生淑珍不幸中弹夭亡。十多天后,进犯的国民党军队被我军击退,学校才又重返李家庄村。
1949年4月24日,解放军攻克太原,太原城解放,彭德怀司令员决定,将太原新民北正街7号,原阎锡山的东花园,定为育英学校新校址。同年5月上旬,在罗瑞卿的精心安排下,育英学校自李家庄村搬迁到太原,一直随军奔波的育英学校终于在太原城安定下来。
晋察冀野战军、第四野战军炮兵部队、抗美援朝部队都曾在李家庄驻守或停留过。清风店战役结束后,晋察冀野战军首长罗瑞卿、杨成武及其家属在李家庄村居住一年多时间。还有朱德总司令也在村里住过一段时间。部队和李家庄的村民亲如一家。李家庄村群众为人民子弟兵做军鞋,到部队帮助做饭;子弟兵帮助困难家庭种地,修房子。李家庄村咳嗨腔剧团在晋县很有名气,他们多次为部队慰问演出,活跃战士们的文化生活,节目精彩深受官兵喜爱,后来,野战军部队两次向咳嗨腔剧团赠送锦旗,表达感谢之情,现在,村里的老人经常回忆起当时的情景。
育英学校学生合影
为追寻红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讲好育英故事,不忘红色历史,2019年李家庄村党支部书记李福强带领大家打造了红色文化一条街,建起3个红色纪念馆——晋察冀野战军育英学校纪念馆、罗瑞卿故居纪念馆、杨成武故居纪念馆。
纪念馆建筑外观为上世纪的建筑风格,蓝砖、白灰缝、白墙,砖雕艺术融入其中,具有上世纪典型的民居特点,并有一定艺术价值。整个纪念馆占地200多平方米,分两个展厅,共六部分组成。纪念馆利用一百多幅当时的老照片,并配以详细文字介绍。2020年,纪念馆建成并开始接待游客。来自北京、天津、太原、石家庄的游客参观后,对纪念馆给予充分肯定,并为纪念馆捐赠了一批文物和历史资料。截至目前,纪念馆已接待游客达一万多人次。育英学校校长李佩卿的两个女儿一行先后前来参观, 参观后认为这个纪念馆建得非常好,并给予了高度评价,大家纷纷为纪念馆捐献历史资料和红色革命文物。
李福强邀请育英学校的老校友到李家庄故地重游。2020年11月,“育英学子”一行十余人到李家庄村参观,这次前来参观的“育英学子”都是1948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读于育英学校的老校友,年龄最大的超过了80岁。其中有两人,曾在李家庄村育英学校学习过。老校友激动地和大家讲起了当时发生在这里的革命故事,一行人实地参观了李家庄村党组织生活馆、文化馆和晋察冀野战军育英学校纪念馆等地,观看了村民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并捐献了一批具有纪念意义的物品。每到一处,“育英学子”都抚今追昔,重温红色记忆。特别是在参观晋察冀野战军育英学校纪念馆时,曾在这里学习过的杜绍增、张文泽两位老人,情不自禁地向人们讲述起了70多年前的那段难忘历史。在参观后的座谈会上,“育英学子”积极评价了李家庄村建设晋察冀野战军育英学校纪念馆的做法,希望今后要依托纪念馆和革命先辈故居等地,讲好党的故事、野战军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承下去。
李福强陪同诗人、作家到纪念馆采风
李福强最后表示:“朱德总司令曾来到李家庄村居住,虽然时间不长,我们没有忘记这段历史。从节约资金的角度和积累经验出发,在已经建成的育英学校纪念馆,罗瑞卿、杨成武故居纪念馆的基础上,我们正在积极筹划建立朱德纪念馆,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把朱德纪念馆尽快建成。红色老区具有光荣的历史,我们决心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发扬光荣传统,讲好红色故事,谱写老区新篇章,把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发扬光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