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党史博采》杂志社官方网站!
王保中
平日上班忙碌,周末一两天休闲时光该如何度过?我一直在不断尝试,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想到自己在农村长大,是否可以回老家通过种菜放松自我。没想到,经过三年多的坚持和倾心投入,这一设想真的变为了现实,而且还打造出了一片新的天地。
父母去世后,家中的房子因无人打理也迅速“变老”,院子里杂草丛生,显得很荒凉,我就想着把房子简单收拾一下,闲暇时就回来住两天,在院里种点儿菜,既锻炼身体,还能吃上绿色食品。修缮中,我才体会到,如果只是简单修补根本没法住,也没有多大意义,便认真起来,反复修改修缮方案,细细打磨。老房子的结构不能动,原貌不变,里外抹了两三遍水泥和白灰,吊顶、扣瓦,彻底给老房子“洗澡”,换上“一件合身的新衣服”,让它看上去焕然一新。
院门原来只是两扇陈旧的铁栅栏,怎么修?家乡传统的大门洞模式已经过时,费工费料,还不实用,新的设计方式哪种最合适?我和爱人不断打听,跑了好几个地方找模板,反复比较都没有中意的样式,便自己动手博采众长,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突出简单大方采用“新中式”,迎门墙借鉴江南园林建筑设计,使用圆形中空“福”字造型,两边是镂空的传统窗花造型,让空间更加通透开阔。老房子跨度比较窄,新设计了厨房和洗手间后,建筑面积更小了,空间明显不够用,就在院内东南新建一间小的阳光室来做书房,西北添加一个框架式的简易餐厅做补充。一切从节俭实用出发,没有一个台阶和多余的装饰,除行走区域外院子的其他地面不做硬化处理,正好留出三块空地用来养花和种菜,功能齐全且方便实用。
经过如此修缮,虽然基础还只是一座普通农村平房,但住起来像在城市楼房一样功能齐全,还可以在院内种菜养花和休闲。在这里我听着小时候的玩伴和乡邻们谈论养鸡养鸭,分享麦收秋种的喜悦。
在这个小院里我读书种菜,周末时光十分放松,在一次次的摸索后,院子里的菜越种越好,从简单的南瓜萝卜白菜,辣椒丝瓜架豆,到黄瓜西红柿茄子,到网上新引进的木耳菜佛手瓜,不施化肥不打农药,摘下来就可以吃,新鲜又放心。开始只是自己吃,后来种得多了,就选出一些新鲜的蔬菜送给身边亲友和城里的老师同学,没想到越来越受欢迎,成了不少朋友最期待的绿色“时尚美食”。
周末放松的心态,种菜养花的过程,家乡的变化发展使我不断产生新的想法,思考一些新的话题,文学创作的灵感不时迸发,就这样在这个小院里,我构思了多篇文章,先后登载在《邢台日报》《燕赵都市报》等报刊。后来经反复修改完善,我写下了最能代表自己思想和文学积累的作品——《牡丹盛开柏乡城》,又几经思考创作了《石家庄的桥》,还结合家乡的所见所闻完成了《冯大姐的“诗篇”》。十分幸运的是这三篇散文,短短一年多时间都发表在了《人民日报》的大地副刊,因文章讲述的就是家乡,是自己的亲身经历,是可亲可爱的身边普通人,是热气腾腾的农村新鲜生活,被大家纷纷转发,其中《石家庄的桥》还上了《河北新闻联播》。
设计精美别致的小院,不断提升的种菜技巧,立足家乡坚持不断地写作,来访的朋友越来越多了,农村的街道没有名字,门口没有牌号,所以常有朋友走错或找不到地方。亲友们建议还是给小院写个名字、立个牌子。有人建议用:某某宅,有人说还可以叫:某某府,还有:某某之家。思考再三,从种菜养花,和读书写作出发,取古人“晴起躬耕三分地,雨来坐读半架书”的“晴耕雨读”之意,我觉得命名为:“耕读小院”更贴切一些,征求大家意见都说挺好,既体现了功能作用,又低调含蓄。
在省会特意寻到一位同为京剧票友、广受欢迎的知名书法大家,请他挥毫写下“耕读小院”四个金色大字,刻在深红色的仿古木板上,高高悬挂到新中式的大门口,在白墙红顶、简单大方的整体设计映衬下,立刻拉满了小院的颜值,也大幅提升了“耕读”的传统文化品位与书香内涵。
十分荣幸,一个月前,我的家乡柏乡县委宣传部正式为小院挂牌“文化名家工作室”,邢台市作家协会又为小院授牌“乡土文学创作基地”。当晚,我不胜感慨,写小诗抒怀:小院其实不大,四季风景如画;产品不少不多,篇篇来源生活。
在小院的书房写作时,我时常想到明代文学家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耕读小院”的一步步完善,确实让我有不少感悟:人生因热爱而坚持,因执着而精彩,因精进而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