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党史博采》杂志社官方网站!
赵子曦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晋冀鲁豫烈士陵园落成75周年。这座陵园始建于1946年3月,落成于1950年10月,是新中国成立后建成的第一座大型革命烈士陵园,安葬着在抗战时期牺牲的最高将领左权将军及200多位团级以上革命烈士。75载风雨守护,75载精神传承,这里不仅是先烈英魂安息之地,更成为凝聚民族记忆、传续红色基因的精神高地。
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是我党在抗日战争时期领导创建的重要敌后抗日根据地之一,亦称“晋冀鲁豫边区”。从地理位置上看,它基本位于陇海路以北、正太路以南、汾河以东、津浦路以西,横跨山西、河北、山东、河南、江苏五省,形成一个巨大梯形区域。根据地内分为以山地为主的西半部和以平原为主的东半部,并由此形成了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4个主要组成部分。在这片热土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边区军民与日伪军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据统计,至抗战结束,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军民共计歼灭日伪军42万余人,主力部队发展至30万人,民兵发展至40万人,成为我党领导的一支实力强大的重要力量,为全国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为纪念牺牲在晋冀鲁豫边区的八路军总部前方司令部、政治部、129师及晋冀鲁豫军区的革命烈士,1946年3月,按照党的七大精神,晋冀鲁豫边区参议会通过决议建设烈士陵园。这一决定具有深远历史意义,体现了党和人民对革命先烈的深切缅怀。奠基仪式庄严而简朴,刘伯承、邓小平率全体参议员破土奠基,标志着这座历史性纪念设施开始兴建。
经过五年多的艰苦建设,1950年秋,陵园主体建筑群竣工。经中央批准,左权将军灵柩移葬与烈士陵园落成典礼同时举行。1950年10月20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登消息:“左权将军等烈士灵柩移葬,今在邯郸举行移灵典礼,中央人民政府等单位代表前往公祭,晋冀鲁豫烈士陵园落成典礼同时举行。”10月21日,晋冀鲁豫烈士陵园落成典礼与安葬左权将军暨诸烈士纪念大会隆重举行,成为共和国历史上首次为革命烈士举办的“国葬”,英灵终在这片热土安息。10月22日,时任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部长的谢觉哉在陵园宾馆主持召开烈士陵园工作会议,确立将重点工作从园区建设转向英烈宣传。从此,晋冀鲁豫烈士陵园肩负起“褒扬烈士、教育群众”的神圣使命。
晋冀鲁豫烈士陵园的建设发展始终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深切关怀。毛泽东亲笔题写“英勇牺牲的烈士们千古无上光荣”“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等题词。1952年11月,毛泽东视察黄河归途中特意在邯郸下车,专程到晋冀鲁豫烈士陵园谒陵。在左权墓前,他脱帽默哀,深情说道:“他们应该有一块安息之地呀!”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多次来园参谒并题词,充分体现了对革命先烈的高度崇敬。
如今,陵园占地320亩,分为南北两院,建有烈士纪念塔、人民英雄纪念墓、左权将军纪念馆、烈士纪念堂、“四·八”烈士阁等主体建筑。园内收藏文物史料2.1万余件,其中一级文物21件、二级文物14件、三级文物38件,每一件都承载着厚重历史记忆。1986年,陵园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24年,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
园内每一处建筑、每一件文物都在无声诉说着烽火岁月。烈士纪念塔巍然耸立,高24米,象征着对先烈精神的崇高敬仰;人民英雄纪念墓庄严肃穆,寄托着对所有牺牲在晋冀鲁豫边区英烈的深切怀念;左权将军纪念馆、烈士纪念堂、陈列馆等纪念性建筑内陈列众多珍贵革命文物,无声地记录晋冀鲁豫边区那段波澜壮阔、辉煌荣耀的历史,深刻展现革命先烈为国家、为民族英勇不屈、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
(作者系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党委委员、信息中心主任)
上一篇 精神永续,照亮复兴征程的信仰之光
下一篇 突出党建引领 做好三个结合